你的加星和在看对我们非常重要
点击电影铺子→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
有一档国产综艺非常让人放心。
每一季出新,几乎不用怀疑,它必定上9分。
几位主持人一上,世界上最无聊的话题都能聊出花——
《圆桌派》第五季
没错,这一季,又是豆瓣9.3。
国产口碑脱口秀,它算得上顶流。
这一季,几位老面孔如期而至。
窦文涛,还是以前的老样子——
揣着明白装糊涂。
见人说人话,见*说*话。
在讨好中不展现媚俗,油嘴滑舌但不腻歪,总能让嘉宾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如沐春风,畅所欲言。
马未都,马爷。
在八九十年代就和王朔、刘震云一起创作过《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
特别地道的北京文化人,说话快准狠。
字字句句,都写着“见识”两字。
许子东,最洋派。
上海出生,美国留学,香港授课,一张嘴中英夹杂。
急脾气直来直往,刻薄中有着犀利,难得一腔热血未冷,真诚。
这三人凑一桌,就是中西南北的碰撞,好看。
其他嘉宾呢,来自各个领域。
前奥运冠*邓亚萍,曾和央视闹掰了的喜剧演员陈佩斯,搞出过《舌尖》系列的陈晓卿......
节目第一期,就是谈体育——
乒乓球。
说起来,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
奥运热度已过,在平时,人们对这项运动的热情也就一般。
但就奇了,它就把乒乓说得贼动人了。
有节奏有韵律,跟评书相声一样。
有文化有内涵,从战术技术再到运动心理,从发球姿势再到社会文化,讲的面之广、之深,也是在别的节目中少有见到的。
最开始,许子东抛砖引玉。
内地的运动解说员和香港、欧美的运动解说员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特别爱强调心理,每当打到关键局,他们会说——
技术现在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放平心态。
心态,是一门玄学。
在运动竞技中,它扮演了上帝之手一样的角色。
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态,如何压制对方的心理,是在运动技术之上的大学问。
每个人,都有对抗焦虑的小把式,都有比赛前的特殊仪式。
一些独特的上场动作。
邓亚萍在发球前,常常会按桌三下。
拿下一个球,会喊一声“sha”。
很多年里,人们以为那个字是“杀”,其实,那是“飒”。
而这一次奥运会上,观察仔细的观众会发现,日本选手也有他们的仪式——
比如伊藤美诚,她的发球动作非常大。
某些动作甚至有些敦煌飞天的姿态了,不仅仅是她,整个日本队都有这个习惯。
这些动作,其实和发球的技巧无关,说起来,和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更有关。
无论是武士道,还是乒乓球,他们都习惯在动作开始前打一套花腔,这是他们的仪式感。
一种自我暗示的战术。
优秀的运动员,这套严密的战术是从头保持到最尾的。
邓亚萍在打球的时候,会观察动作和脸色。
比赛中,一个运动员的脸红了,不是兴奋,也不是焦虑,那是他的体能已经消耗得比较大了。
一个运动员要是脸变白了,那是真紧张了。
一个球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有时候是能感觉自己能不能赢的。
气势,是一上场就能感觉到的。
像是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女混打,伊藤美诚和水谷隼是抱着置死地而后生的态度来的,球打得非常干脆,反正走到最后一局,已经是超预期的好结果,放开打。
打球最害怕的一点,不是进入胶着状态,也不是比分落后的状态。
最害怕的是,在大幅领先的状态下被超越。
气场,被压制了。
这个时候,球手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态去打了。
是稳健呢,还是凶猛呢?
东京奥运会混打中,许昕和刘诗雯就出现了这个问题。
包括年亚运会,女单决赛邓亚萍输给何智丽。
这一场球打得很痛苦,虽然一开始大比分落后,经过努力追了上来,最后还是输了。
归其原因,是输了气势。
心里起急了,手里不知轻重了。
气势这种东西是和专注度息息相关的。
在英文中有一个mentalflow的概念,心流。
说的是,人在极度专注下,忧愁和焦虑都会全然消失,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感觉不到时间的消逝。
绘画、游戏、下棋、攀岩等活动里,我们常常能感受到这种状态。
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和想法都行云流水、水到渠成,全然沉浸在充满幸福感的世界里,如同被上帝之手抚摸过,自己的能力被发挥到极致。
当球员在决赛感受到这种沉浸感,他就赢了。
年,在北京举办的亚运会里,邓亚萍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心流的状态。
在比赛的时候就有了一股不知从何而来的神奇自信,感觉自己像个大力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完全没有任何怀疑,她就是赢不了我。”
但是,也并不是只有这种全然的专注就够了。
节目中,提到了一个相对于心流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
目的性颤抖。
目的性颤抖说的是一个人做事过度用力,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反而会搞砸,就像穿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线越不容易穿入针孔。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错,一到大型考试就各种考砸。
心气不纯正了。
专注力需要和人的气结合,这种气必须是安稳的、沉静的,而不是焦躁的、自我怀疑的。
顶尖球手,打到最后,拼的都不再是技术。
而是,谁能把控自己的气场和专注力。
邓亚萍说,以前在打球的时候,一到了关键场,教练一般会对他们说一句话——
把球打到桌上去。
因为心念至纯、手不发抖,对专业选手在那种环境下都是非常难的。
观众的欢呼、电视的转播、荣誉的负担、对手的压制......
心一慌,你的步伐就开始乱,一着急,手就开始抖,但专业运动员就是手抖也要把球抖到桌子上去。
《圆桌派》这一期节目,非常有水准。
一个乒乓球的项目,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好几层。
还有从字词上凿题眼的,譬如“抠”。
如果这一局是对方的发球局,那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对方手里的,这一分是对方的,想要赢,就要把这一分抠回来。
抠这个词,非常的民间,北方用得多。
在相声界,有一句话叫——平地抠饼,对面拿贼。
平地抠饼说的是最早的相声表演是撂地演出,拿白粉在地上画一个圈,演员站在圈里就开始说了,这个圈就是饼,相声演员那个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想要吃上饭就要把相声说好,把脚下的饼抠起来。
人要做出非凡努力,才能把一个东西“抠”出来。
在逆风的局势中,抢回主动权。
说完字词这一类的小角度,转头,又开始上升到乒乓球的世界观。
首先,是年,乒乓球由原来的38mm改为40mm。
80年代,乒乓这项运动的技术越来越完善,球越来越快,旋越来越转。同时期,中国乒乓几乎进入了独孤求败的境界。
但是,由于过快的球速、过强的旋转对于电视观众是不友好的。
因为有时候球还没看清,这一场都打完了。
缺乏观赏性、缺乏对抗性,乒乓越来越强,同时也越来越弱——
它成了一门独家技艺了。
但是,也是这种无人抗衡的状态,将乒乓竞技这项运动带入了越来越少人讨论的境地,这对这项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是相当不利的。
乒乓球改大2mm,降低了乒乓球的旋转和速度。
这个改变,其实压制了中国队的优势。
但恰好这个改变,是中国人徐寅生担任国际乒联主席后提上日程的。包括乒乓球改大的试验费用,不少都是中国乒协承担的。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大一点的球压制了中国选手。
但从更长久的眼光来说,它能让这个运动保持热度——得到持续的商业赞助,保证一定的电视收视,让乒乓不被奥运会等热门体育盛事给砍掉。
“国际乒协这么多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败中国。”
体育,不是一项圈地自萌的活动,你太强了,把其他爱玩这项运动的人都逼死了,这就没法玩了。
所以,这一次日本出了一个伊藤美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因为拿下了混双冠*,伊藤美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讨论度,在女单半决赛,她又遇上了孙颖莎。
这一场球,工作日早上打的。
但是收视是惊人的高。
在《圆桌派》中,我们看到一项运动的角度是相当多层次的。
这也是《圆桌派》的魅力所在。
将通俗之物,从社会文化,人类心理的角度,仿佛又让人学到一堂大课。
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
几个人一壶茶,没有攻击的姿态,没有哗众取宠,它只是在谈笑之间,揭开世界之下的层层面纱。
这大概就是顶级脱口秀的样子。
电影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