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65岁了,他常常对自己的年龄感到焦虑。从小到大,他的标签在不断地更换:工人、编辑、作家、收藏家、博物馆馆长……
许多人羡慕他总能抓住时代的机遇,但此时的他早已对名利看淡了。马未都承认自己是幸运的,但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和思考:不管你想不想前行,你一定被这个时代裹挟着前行。
从当年的机床工人,到现在的文化大家,马未都的人生大智慧,都藏在他标志性的小眼睛里。很多人谈起马未都,都是从名利的角度去吹捧,而年过花甲的他,早就对名利轻轻一笑了:
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
来源:网络要说马爷的出身,真不算低的。马爷的父亲曾在空军服过军役,因此马爷是在空军大院儿长大的,那时候的空军大院是第一大院。
据马爷调侃,他们大院甩王朔那十几条街。但革命年代毕竟动荡,马爷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苦。小学四年级时马未都无学可上,只能四处闯荡讨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在乡间务农。直到现在,马未都的文凭那一栏,都是小学四年级,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书籍的喜爱。在无依无靠的岁月里,文学给了他极大的心理慰藉。16岁那年,他初读《红楼梦》,“我当时对曹雪芹崇拜得五体投地”。读到黛玉死去,宝玉出家,窗外已是北风呼啸。他抱着书,感觉文学像炸弹一样在心里炸开,“我差点死在这书里”。
那时候书籍匮乏,只要是写在纸片上的字,对他来说都极其珍贵,因此他对书籍从来不挑剔。“我十几岁、二十岁的时候,拿起来看着特别过瘾的书是大部头的医学书,看解剖、看人体,就是喜欢。这些书跟专业无关,我可能终身都用不上,但是不代表它不会在某一个地方有潜在的好处。”
马未都常说:“人应该接受系统教育,然后是不系统地学习,就是要打破这个系统。打破它肯定有一个口,你要找到那个口子,阅读是途径。”他的世事洞明,是从阅读开始的。年,工作之余的马未都,开始了文学创作,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
来源:网络年8月20日,只有4个版的《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描述了一个车工的爱情故事。
这篇小说一下子走红,成为了当年的千万级爆文。据马未都说,那时候他每天打开家门,读者的信都是一车一车地拉过来。两个月后,他被调入了中国青年出版社,成为社里最年轻的编辑。那一年,马未都26岁,他用文字实现了命运的突围。
年,马未都、王朔、莫言、海岩、苏童、刘恒、史铁生等人组成“海马影视创作室”,开始了影视剧的创作。那时候的电视剧还是个空白的产业,《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爱你没商量》《皇城根儿》等等一播出就火遍了全国,这也为马未都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从那时候起,马未都的收藏就不只是小打小闹的了,财大气粗的马未都开始了“抄底式”的收藏。
说起收藏,马未都是真心喜欢。幸运的是,马未都还真是赶上了好时候。80年代,文物都不值钱,一个碗3块钱,他写一篇小说就够买好多碗了。
来源:网络“我的年龄段卡得可丁可卯,年我二十五岁,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是我狂收暴敛的十年。这十年,古董价格长时间是谷底,没有什么起伏,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当然,编辑部的工作再有钱,一个月也就几百块,无法支持他买那么多古董。其实他在出版社做编辑的时候就开始倒腾药材生意,卖中药是个暴利行业。
在“万元户”已经非常了不起的时候,他一个月就能挣七八万块钱,正是靠着这些钱,马未都才有底气地玩古董。当时在出版社,他也不敢跟人讲自己做买卖,但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马未都超有钱,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从80年代零零星星的收藏,直到90年代,他已经收藏了逾千件文物了。
来源:网络马未都每天一下班,就到那里转转,每个月都能买上一两件心仪的古董。从多年的地摊交易中,又获得了很多的经验,面对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时,他能很快地做出判断。
来源:网络观复博物馆的创建,可谓一波三折。在90年代,办私人博物馆是一个不正经的想法。之前,马未都办过一些收藏品展览,后来他想着把场地固定下来。“固定下来不就是博物馆了吗?”
于是,他跑到北京市文物局申请,工作人员斜眼一瞥:“想什么呢,这种事是国家办的,私人不能办,别来这儿掺和。”
几年后,国家对私人文物的态度逐渐明朗,马未都察觉时机到了,年,他再次申请注册,年终于获批成立,次年正式开放。观复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那时的马未都才30多岁,不知道这事儿后面有多麻烦。他老婆说这就是“摆着个好日子不过,非做这苦差事”。博物馆做起来的确不容易,但马未都却总能苦中作乐:
“人生总是需要一个精神支柱嘛,我不认为一个人背负这么多东西有什么好处,但我认为所有事业有成的人吧,最终都应该为社会不唱高调地做一些事儿。”
观复博物馆的性质是“民非”,民办非企业、非社团法人单位。
民办博物馆既没有财政支持,也不能盈利,部分由企业赞助支持。博物馆的运营非常不易,而观复博物馆是目前唯一一家能用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的博物馆。它最早的地址在北京琉璃厂,这条古文化街上还有荣宝斋、大千画廊等老字号。之后分馆陆续开到了上海、杭州和厦门,投资达到数亿元。而创建博物馆的初衷,马爷说是为了做一件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社会的事。“我一开始就是喜欢收藏,当收藏的东西多的时候呢,我希望它公诸于世,希望它有一个教化作用。西方,尤其是欧洲,这方面的教育比重比较大。我觉得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应该有一些美学的教育。”
来源:网络观复博物馆是马爷多年来的心血,但他曾多次公开表示:一定会在清醒之时,将博物馆捐给国家。“我心目中最好的结局是,我离开博物馆,若干年以后,有一天闲着没事,甚至都坐轮椅了,我去观复博物馆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买票进来。我进来以后觉得这博物馆比我在的时候更好,那我认为,这个事就彻底做成了。”也许,这就是一个文化大家的胸怀吧。
对马爷感兴趣的,可以去阅读一下《茶当酒集》一书,这是马爷三十年经典随笔,超有诚意的马氏文字。书中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物历史类的专业性的文章、有感而发的随笔文章,以及真情流露的怀念性文章。在作者笔下,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无论涉及哪方面的文章,均能带给阅读者不同程度的启迪。年精心再版编排,适合读者阅读馈赠收藏。
历史一刻不停地向前,留下的是物质,带有文化特性的物质就是文物。它是一个证物,证明中华民族曾有过怎样的辉煌,证明人类进步每一步是怎样的不易,这些信息构成了文明的魅力。这个魅力,对于收藏就是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真正动力。——马未都
点击链接,立刻购买。
茶当酒集马未都作品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9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