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M“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已运抵乌克兰。该系统将在7月中旬左右交付,现在乌士兵正接受系统的操作训练。
就在“海马斯”抵乌后,乌克兰防长阿列克谢·列兹尼科夫高调喊话,今夏对于俄罗斯“占领者”来讲会是“最后一个夏天”。不少军迷也认为,乌克兰或许会凭借它压制俄军。
其实,在作战中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单凭一款武器想要扭转局势,难度很大。哪怕是被这款被捧上神坛的“大杀器”,也未必能帮助乌克兰军队“破局”。
图:美国陆军装备的M“海马斯”(HIMARS)多管火箭系统
美军援助的M“海马斯”火箭炮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具备自动装填的能力,这一功能,在双方火力对峙中比较重要。
例如,俄军的Smerch远程火箭炮在装弹时需要五六个士兵齐齐上阵,大概花费40多分钟才可以装完12枚炮弹。但“海马斯”火箭炮机动到发射阵地后,3名成员在15分钟内,就可完成整个系统的发射准备,这在冲突对峙时无疑会抢占先机。
“海马斯”设计上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便于空中运输。该炮在M型火箭炮的基础上,将其底盘改为6×6通用轮式底盘,可以利用C-战术运输机空运。对比美军M重型火箭炮使用的大重量履带式底盘,需要动用大型军用运输机装运相比,“海马斯”的远程机动能力更强。
在弹药配备上,“海马斯”配备2个发射箱,可以携带12枚火箭弹,或者是两枚MGM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前者最大射程约42-80公里,后者最大射程能达到公里。
由此可见,海马斯具有较强的作战灵活性、战场机动型和多种目标打击能力。
图:M火箭炮系统
这样一个攻击性武器“入局”俄乌冲突,对俄军而言的确是不小的威胁。但是“海马斯”在俄乌战场上的限制也很明显。
第一个限制:射程缩小
这次美国给乌克兰提供的是射程42-80公里的火箭弹,而非MGM陆军战术导弹。这意味着乌军的海马斯最大射程骤降,缺少了令人闻风丧胆的“远射程”优势。
美国白宫方面称,美国这次只提供中程火箭弹,且乌克兰方面已经承诺,不会运用这个武器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
第二个限制:制空权
“海马斯”火箭炮之前在美军手里威力如此强大,是因为美军掌握着制空权。美国只需要让自家的火炮,躲在炮兵阵地上负责输出就行了,这就可以规避掉对方反炮兵雷达的威胁。
不过乌克兰的情况不同,乌克兰几乎丧失掉了制空权。
而乌克兰则不同,其制空权大部分已经丢失。拿近期的一个例子来看,前几天乌克兰使用美国援助的M榴炮弹对蛇岛进行了打击,结果反被摧毁。要知道美军给乌克兰提供的M榴炮弹,一开始也被乌克兰方寄予厚望,M榴弹炮在发射普通榴弹时最大射程为24.7千米,发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能达到30千米。
不过乌军亮出M后也没能扭转乾坤,俄军利用无人机侦察确定了发射阵地位置,M的位置暴露,被俄罗斯空天军迅速压制摧毁。
图:M超轻型榴弹炮
海马斯也会面临同样的困境。火箭炮一旦发射就会立刻暴露位置,假如不进行快速的转移,很有可能会面临报复性的毁灭打击,成为作战中的“一次性”消耗品,开火后就被对面“秒杀”。
即使“海马斯”拥有还不错的机动能力,但是在面对拥有完善空地作战体体系的对手时。一旦俄军开展空天陆电一体化侦察,摸清火箭炮的部署位置、预设阵地情况、可能隐蔽位置、撤退路线等情况,就会先发制人毁掉火炮。而“海马斯”自身的防护性能则很弱,面对这种打击时生存能力极低。
第三个限制:经费输出成本
假如乌克兰想靠海马斯“持续输出”压制俄军,也许俄军真不一定能招架的住,但是这个想法不太现实。
“海马斯”火箭弹成本很高,在真实对峙中,弹药的消耗又是不可逆的。拿一个营的弹药发射成本举例,一次齐射就要耗费几千万美元,无疑是一个“烧钱机器”。加上后勤保障、维护成本的开支也会给乌克兰的财政带去不小的挑战。
乌克兰投入海马斯后,可能短期内会对俄军造成一定威胁,但是这个“烧钱机器”能在战场上投入多久,这也很难说,美国后续是否会源源不断地给乌克兰提供弹药也是未知数。
所以说,“海马斯”即便投入作战,也无法提供长时间的火力输出,在俄乌博弈的对局中,很可能“昙花一现”。
从以上三点来看,性能强大的海马斯也许会给俄罗斯军队带去一定威胁,但是把它放到大的冲突背景下看,力量就显得有些单薄。妄图凭借这一款武器就让俄乌局势发生巨变,就过于“神化”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