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TUhjnbcbe - 2024/6/28 17:49:00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家孩子,早上总是迟到。

早上起不来,起来后磨蹭。

看到孩子磨磨唧唧,朋友总是忍不住催催催:

马上要迟到了,赶紧起床!

赶紧把玩具收拾好,不能玩了!

马上出门了,赶紧把衣服穿好!

孩子不管什么时候,总是慢吞吞的,吃饭慢、洗漱慢,穿衣服也慢。

朋友和她老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催吧,很可能越催越慢,大人还要生一顿闷气。

不催吧,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大人心急如焚。

俗话说,皇上不急,太监急。可能有些道理吧。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磨蹭,我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首先弄明白孩子磨蹭的原因,才能解决孩子的磨蹭。

那么,面对孩子的磨蹭,家长该如何应对呢?

为什么孩子做事,总是“拖拉磨蹭”?

其实,3岁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

如果孩子做事情慢,一般有三种原因:

第一,时间概念弱:很难理解时间的要求。

人类的时间感是由大脑的海马体决定的。成人的海马体在足够长时间的刺激下,已经建立了时间感。

而幼儿阶段的孩子海马体还未发育完全,还没有清晰的时间概念。

他们大脑中负责计划的区域还很不成熟,比如:

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猫在抓小鸟,孩子会停下来一探究竟,忘了自己还要跟着妈妈赶公交。

在孩子眼中,他面前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完全不能理解大人一直在急什么,孩子只会“活在当下”。

第二,能力不足:大人觉得简单的事情,孩子做起来比较慢。

比如,妈妈想让宝宝用5分钟把衣服穿好,可是宝宝的精细动作还不够完善,穿衣服得20分钟。

孩子发育不成熟,缺乏技巧,动作就会生疏,最终导致慢吞吞。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都会本能地讨爸爸妈妈高兴。

3岁前的孩子,并不是故意磨蹭,而是能力不足,想快也快不起来。

第三,注重过程:不像成年人那样追求高效和结果。

成人更注重事情的结果,而孩子更在意体验的过程。

比如,妈妈带着3岁的儿子去上早教课,老师要求孩子们做同样的动作,而儿子就喜欢自己做动作,妈妈非常生气,要求孩子做同样的动作,最后孩子很不情愿地跟着老师做动作。

其实,儿子做不同的动作,并不是要捣乱,而是在体验上课的“乐趣”,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另类”,所以才要求孩子去模仿老师。

孩子在意的是享受过程,而妈妈更在意的是,孩子学会标准的动作。

第四,动机不够,不感兴趣:不想做接下来的事情。

孩子不想做的事情也会成为“慢吞吞”的原因。

1.今天的饭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孩子并不饿,宝宝就吃得慢;

2.讨厌穿衣服需要费很大“力气”的感觉,所以迟迟不肯穿衣服;

3.洗澡水总是会呛到鼻孔里,就每天拖着不愿意洗澡;

4.灯一关就得上床睡觉了,不是想喝水,就是想上厕所,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

家长的哪些做法会让孩子越做越慢?

第一,家长越慢越催促,越催促越慢。

过多的催促等于否定孩子,暗示他“你自己做的不好,必须要我催促”形成“免疫”。

孩子心里就会这样想,反正你也会催我,索性就不用太快了。

第二,家长习惯包办,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弱。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孩子做事很磨蹭,家长心里一般都很着急,遇到事情的时候,家长不会给孩子留足够多的时间,而是直接代替孩子去做事情。

比如,孩子在整理自己的衣柜,把衣服扔了一地,2个小时都没有整理几件衣服,妈妈非常的恼火,觉得孩子在给自己制造麻烦,于是会禁止孩子收拾他的衣服,自己帮孩子整理。

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主动收拾自己的衣柜,因为有人会帮他收拾。

最终孩子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弱。

第三,给孩子贴“拖拉”“做事慢”等负面标签。

孩子吃饭慢吞吞,父母忍不住吼孩子“你怎么这么慢啊!赶紧吃啊!”“比乌龟都慢!”

家长的负面的评价就会像一个标签一样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里,内化成孩子的行为。

孩子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个磨蹭的人。

第四,有些家长做事喜欢拖延,自己就是反面教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幼儿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范本。

如果父母本身比较懒散,又缺乏时间观念,那么孩子潜移默化,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就“习得”了父母身上“拖延”的习惯。

理解孩子磨蹭的原因

才能解决问题

能力不足做得慢?

简化任务

简化任务的方式有两种:①降低任务的难度②一次只告诉孩子一个指令

利用「先.......然后......」这个模式,引导孩子学会规划。

比如孩子正在看动画片,妈妈已经做好饭了,但是孩子对吃饭不感兴趣。

这时候不要说「马上把电视关掉」,因为越是制止,孩子越是想看。

更有效的方法是告诉孩子「先把这集动画片看完,然后我们就开饭」,并且帮助他遵守这个规则。

有的孩子不喜欢穿衣服,是觉得自己穿不好,穿衣服是一件比较难做的事情。

家长可以每次允许孩子先穿背心,并且及时表扬孩子做的好。

慢慢孩子熟练以后,再让孩子穿外套、袜子、裤子、鞋子等。

孩子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妈妈可以给孩子拍照,让孩子感到无比自豪。

如果你想让孩子迅速地把衣服穿好,不要说「赶紧把衣服穿好」。

可以这样做:

一开始只说「把你的背心拿过来」就可以了。

等孩子找来背心,就鼓励他:「太厉害了,你的速度像超人!」。

这个任务完成了,再说「现在,把裤子拿过来」。

一次只下达一个指令,孩子的注意力一般会很集中。

出门的时候也是,不要说「我们要收拾东西,吃饭上学了」,指令一个一个给,先让孩子「和玩具说拜拜」,再说「现在,咱们赛跑去吃饭!」吃完饭后,再开始下一个指令。

优秀的家长

懂得尊重孩子

第一,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不给孩子贴标签。

虽然上面这些方法可以减少孩子磨蹭的次数,但不是绝对的。

如果妈妈是个急性子,宝宝是个慢性子,显然上面的方法也不管用。

因此,还需要父母们去思考,哪些事情的节奏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哪些事我们可以尊重孩子的节奏来,找到适合父母和孩子的最佳节奏。

对于自己要坚持的、原则上的事情,我们必须温柔地坚持。

给孩子预留足够的时间并提前告知。比如「10分钟以后,我们要坐公交车」,「早上8点,需要上学了」,你就需要坚持告诉孩子「先.......再......」,带动孩子的节奏,帮他们养成好习惯。

对于非原则上的事情,父母最好是尊重孩子,给孩子一些空间找到自己的节奏,允许孩子慢慢来。

比如:

假期带着孩子出去旅游,知道孩子喜欢磨蹭,预定的飞机时间不要太早,给孩子留出更充足的时间;

周末朋友聚餐的时候,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吃。

孩子是催不快的,比如

「能不能快点,蜗牛都比你快」

「再不起床,老师就罚你跑步」

「再不快点吃饭,别人就吃光了」

过度的催促可能被孩子理解为指责,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影响孩子在时间管理上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

第二,让时间“看得见”,孩子可以真实的体会到时间的存在。

因为6岁前的孩子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所以他也不知道几点起床或者几点该出门才不会迟到。

那我们可以在出门前20分钟,通过一些工具给孩子提个醒。

比如说可以告诉孩子,宝贝这个沙漏是20分钟,这个沙漏漏完我们就需要出门了哟,出门之前我们需要干什么呢?

把时间和孩子熟悉和感兴趣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也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时间。

比如,从幼儿园走到家门口那里,是15分钟。妈妈合你读两个故事,是20分钟。

家长坚持这样做,孩子能记住并且把这些东西慢慢转化成自己的时间意识。

这也是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提出了自然后果法:

是指孩子选择某一行为后自然需要承担的后果。

例如:不做作业的自然后果是受到老师批评;让孩子承担做事慢的自然后果。

从而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最后分享给大家一个小故事:

牵着蜗牛去散步

教育孩子,

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

虽然,

父母可能会气得发疯,

更有可能失去耐心,

然而,

孩子却在成长的过程中,

为我们诠释了,

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

如果你家有一只蜗牛,请慢慢陪他走.....

1
查看完整版本: 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