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对于陌生的事物感到害怕是人类的本能反应,更是不可不免的行为,倘若一个人对于任何事物都没有情绪上的感知,那么这将是个人情绪的缺失。
但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独自面对随处可见的小事都会感觉害怕,那说明其情绪自身反应过度,这样的情绪感知是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干预。
紧张和害怕的情绪最容易体现在人的社交方面,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面对乡下陌生的亲戚不敢独自面对,只有在父母的引荐下才会怯生生的向叔叔阿姨问候。
或者在一群同学里面,自己总是一个人孤零零的。无法与他人为伍,有些孩子在家中也很爱说,但出门之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时常让父母感到奇怪与不解,看着自己的孩子面对社交是如此的抗拒。
有些父母甚至会厉声呵斥孩子,用强行的手段,逼迫其进行社交,但这也无济于事,是只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同时还会加深孩子的内向,更有甚者还会使得孩子因此抑郁,所以要采用正确、可行的办法,进行心理干预。
01孩子为什么会抗拒社交
第一、父母遗传
确实有些性格会遗传给孩子,但是无法准确的得知是好的还是坏的,是父亲的还是母亲的,有些父母本身自己比较内向,在有孩子之后就迫切的希望孩子不要和他们一样。
要进行有效社交,于是采用强硬的手段进行干预,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要理性看待孩子内向,同时正式性格遗传,对孩子有所期望是没错的,但强行逼迫孩子只能让孩子更加厌恶社交。
父母也要理解,因为性格这一大特点不是说改就能改变的,更何况是遗传自父母的性格,如若孩子性格孤僻,那么父母就要多陪伴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让孩子和自己成为要好的朋友,这样也能慢慢以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这无非就是揠苗助长。
第二、自卑
自卑的孩子就是如此,处处感觉自己不如人,但具体自己哪里不如却又不知晓,一些有过心理创伤或心理障碍的孩子也会自卑。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低,那么社交对其来说则是一种奢侈的行为,孩子会感觉到自己不管在哪里都是不应该出现的,是碍手碍脚的,是对自己存在的否定,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孩子的自信需要家长大力给予,面对缺乏自信的孩子,家长不要吝啬对其的夸赞,首先要得到家长的肯定,其次才能肯定自己,有时候家长的一句话就可能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要出语则善对孩子。
请勿出恶语伤人,这会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对自我评价更低,更加抗拒社交行为,所以家长要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认知,不要总是“无意间“到孩子。同时不要给孩子灌输大量的“家穷”论。
这会让孩子更加自卑,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孩子知道:家里虽然没钱,可家里不穷,做人要有志气,这样以后才能越过越好,不要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应该为孩子制定零花钱计划。
让孩子自己可以管理零花钱,这其一是对孩子能力的肯定,这会极大加强孩子的信心,其二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更能让孩子实际得到锻炼。
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钱应该怎么花,为什么要这样花,怎么花才是最值得的,这样才是最有意义,最有收获的。
第三、大脑神经元出现问题
孩子的大脑是极其脆弱的,任何过激的行为或者伤害都会损伤到大脑,如父母的厉声责骂,有科学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责骂越严厉越会让孩子大脑的神经萎缩。
让孩子“变笨”,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从现在开始,停止对孩子的责骂,有什么问题要以正确的态度去讲清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哪了,而不是让孩子更加惧怕自己的父母。
一些孩子神经元十分特殊,不是孩子惧怕社交,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而家长这时候则最好不要去干扰孩子,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熟悉,是需要建立在部分记忆力之上的。
大脑中控制记忆的海马体,如果遭到了破坏,孩子就极易出现记忆障碍。如果记忆力出现缺失,则会导致孩子在陌生场合中紧张激素激增,为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家长需要理解孩子。
不要随意对其进行责骂,同时懂得为孩子制造社交条件,很多孩子紧张的来源其实是不会合理表达出自己畏惧的情绪,因此,父母还要教会孩子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任何情绪都需要合理的及时的表达,这样更能助力孩子的社交。
古语教育思想寄语:
马克思曾经说过,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社交对人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障碍,家长也不要过度的强烈的逼迫孩子。
一切还是孩子自愿,主动的来得更好,因为有逼迫就会有反抗,有逼迫只能制造厌恶,正确的方式引导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家长需要的就是耐心的悉心指导。
以正确的方式让孩子面对,而不是在逼迫下进行,让孩子循序渐进,找到自己的节奏,不管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正确的社交,就是好社交,就是让孩子受益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