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马未都无论出现在各种场合,人们总会用著名文物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的身份去介绍他,毫无疑问在中国古董这一行马未都算是名副其实的翘楚了。但了解马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曾在90年代前期在影视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连著名的*蛇编剧汪海林都曾在节目中对马未都尊称前辈。
尽管马未都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但作为王朔筹建的“海马影视公司”中重要的成员,他的功绩也是有目共睹,除了参与《编辑部的故事》的创作之外,马未都还参与了年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的筹划和创作。
马未都
当时马未都*上几乎全部身家,在东四附近开了一家歌厅,名字就叫《海马歌舞厅》,由于经营不善,王朔献计以歌厅的名称为名,直接在里面以歌厅中那些进进出出,形形色色的路人为题材,拍摄一部室内电视剧,以此来扭亏为盈。
这个天才般的创意令马未都如醍醐灌顶一般,立刻开了窍,在马爷看来,自己的歌舞厅对剧情的推动有着天然的优势,它比《编辑部的故事》更有可塑性,编辑部作为一个“文字生产作坊”,为了让故事能够更加真实可信,它的环境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意味着有些人是注定不会走进来的。
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中的梁天和英达
而歌舞厅的环境就复杂多了,红男绿女,三教九流,不管是俗的,还是雅的,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各行各业,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追求的人都有着出现在这个环境中的条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那个年代,拍影视作品不缺演员,缺的是钱。不管你多大的腕儿放到今天的标准来看都不算腕儿。今天一个三流演员到片场拍戏都带着秘书,带着助理。在那个年代,你影帝葛优、李雪健也没这个待遇呀。
所以拉投资才是一等一的大事,第一家投资方拉来之后,来头还真不小,是来自烟台的企业“北极星”,年长一些的朋友们可能还有印象,在那个年月流行在自家的客厅里摆一个立式的座钟,一个整点报一次时,显得很有档次。
马未都与王朔
而“北极星”当时就是这个领域当中的龙头老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之前的广告都是它提供的。来了这么一位“财神爷”,大伙自然都挺高兴,见面饭桌子上一谈,北极星的老板直接派人拉了一个一人多高的大钟,让他们摆在歌舞厅显眼的位置,老板的意思是让演员表演的时候尽量围着这个北极星的大钟演,以保证自己的品牌能够在镜头中尽可能多地得到展示。一开始导演还有些矜持,对这种广告植入行为还不太能接受,但当老板一张嘴说打算投资一百万的时候,这几位差点没钻桌子底下去。
那可是在年,谁听见这个数能不动心呢,唯独马未都还相对镇定,按照他自己的话讲:“还好,我见过的骗子和坏人多了去了,遇到这种事情能做到处变不惊”。
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中的*磊
虽然马未都见识多,但在那个年代,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大家在投资等商业环节中还处在摸索阶段,很多影片都是以电影厂投资的形式而进行的。自主拉投资的运作方式大家也都理得不太清。何况王朔、冯小刚等人虽然都是海马影视公司的骨干,但对于商业运作他们知之甚少。
这时候有人憋不住了,问:“那您投资需要什么回报呀?”。
到底是出自齐鲁之地的厚道山东人:“我投资呀,我投资”。
这边接着问:“是,我知道您投资,我是说,咱们就投资的回报问题方面谈谈条件”
这位山东大汉摇着头:“哎呀,我投资,明白吗?”
电视剧《海马歌舞厅》
众人一脸的疑惑,只有马未都反应过来了,按照他在《观复都嘟》中的原话:“我一个扫堂腿,在桌子下边把我们这几个人全踢了一个遍”。
随后马未都赶紧接上话茬:“投资好,投资好,您果然是有眼光,境界高!”。
下了酒桌子之后,马未都把大伙都叫过来,指着大厅里那个北极星的大钟:“你们看见它了吗?这回明白投资的含义了吧?知道这回报在哪吗?这一百万就是冲它给的”。这便是所谓的商品经济广告效应的巨大价值。
马未都
众人一听都服气了,在当时那个年代,王朔、冯小刚、梁天他们虽然早已敏锐洞察到了市场经济和广告效益的强大,但没有想到它们来得如此迅猛,单从商业敏感性上来说,梁天他们至多算是小聪明,而只有马未都称得上是大智慧。
接下来梁天又联系北京的八喜冰淇淋,以后的投资商大家都照着这个模式谈,上来直接就问:“你投资吗?投资好,搬几箱冰淇淋,全给它们摆在桌子上!”。
马未都
尽管在今天看来,《海马歌舞厅》并没有复制出《编辑部的故事》那样的收视奇迹,但用马未都的话讲,口碑好的电视剧不一定赚钱,而口碑不好的电视剧也不一定就不赚钱。马未都不但凭借这部电视剧让自己的歌厅扭亏为盈,还因此为自己揽下了一大笔投资古玩的启动资金。这一场翻身仗,马未都打的是十分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