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原标题:青岛渔民自发成立民间海马保护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却面临场地、资金难题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郑成海(署名除外)
8月26日,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西杨家洼码头,渔民们正在整理网具、收拾渔船,为9月1日开海做最后的准备。
50岁的船长刘树杰蹲在自己那艘40马力的木壳渔船里,一会儿调试设备,一会儿整理船舱,身旁的一面“蓝湾卫士护海巡湾巡护队”队旗格外显目。作为蓝湾公益团队负责人,伏季休渔正式结束,也意味着刘树杰和伙伴们的工作重点,将从岸上培训转到日常出海巡护中。
又是一年开海季,渔民们个个喜气洋洋、满怀期待,可刘树杰的脸上却挂着一丝愁容。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纠结?
老渔民成了“土专家”
从琅琊台出发,沿着滨海大道西行6公里左右,就是刘树杰家所在的刘家崖下村,这里到大海的直线距离只有1.5公里。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刘树杰从20岁就开始驾船出海捕鱼,至今已有30年。在长期出海作业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这些优势,也让他成了专家们的得力助手。从年起,刘树杰就参加了黄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赵宪勇、李显森等专家组织开展的黄金鳀鱼等近海资源调查和渔业信息采集等工作,曾协助时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秀梅开展海洋牧场平底调查和金乌贼增殖放流效果评估调查。
长期耳濡目染,刘树杰成了一名“土专家”。年,当时还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的张秀梅教授研发了一种可以有效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新型网具——方形网囊。产品设计出来了,可找了不少有经验的老渔民,却没有人能制作出来。刘树杰拿到图纸后,只琢磨了三天就成功地做出了网具。从此,张秀梅教授对刘树杰刮目相看,不仅多次把他请到课堂上与研究生们交流分享,还经常安排学生到村里跟着老刘一起搞科研。
这些年来,刘树杰每年的总收入达十多万元。其实,即使不出海捕鱼,小日子也能过得很舒坦,但在刘树杰看来,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得好好地干下去。“俺是渔民,守好大海就是俺的本分。”他说。
倾心守护这片祖宗海
年盛夏,一位学者的来访,打破了刘树杰平静的生活,也让他逐渐走上了公益之路。来访者名叫张雄,当时正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阿曼达·文森特教授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洋保护委员会主席及海龙科专家组组长、加拿大海洋保育科学首席科学家、CTIES海马工作组组长。
海马是探索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指示和旗舰物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海马资源普遍衰退,海马种群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当时,张雄正在国内沿海开展海马野生种群资源分布调查。那年4月,他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于7月初抵达青岛。
在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们告诉张雄,他们在西海岸请了一位名叫刘树杰的船长帮忙从事渔业资源监测工作,最近几年那里的海马种群数量比较多,并展示了采到的海马标本。
从刘树杰等渔民口中,张雄了解到,附近海域最近几年内日本海马的数量的确有明显增长的迹象,并且还得到了比较详细的分布资料。
年11月,张雄完成调查工作后返回加拿大。随后两年的时间里,他和刘树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