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收藏名家,马未都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创办出国内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他的人生经历又是什么样的?今日马未都是怎样练成的?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本新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马未都最新散文集《背影》中一窥秘密。
《背影》是马未都为故去亲友所作,书中人物身份各异、亲疏有别,都在作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二十五个人,二十五篇文章,马未都回忆与友人“遇见”的时光,记录他们真挚的性灵。从文学编辑到收藏大家的过程中,他与各种人物结缘,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也成为他人生经历的重要部分。
文学编辑业余爱逛琉璃厂淘宝
看见心爱之物就“两眼发直”
今日马未都活跃在大众荧屏,传播收藏知识。但是鲜有人知道,并非专业出身的他,仅凭着一腔热爱才走上了收藏之路。《背影》一书中记叙了他早年收藏的经历。生于年的他,插过队下过乡,做过机车铣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一篇小说,他调任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做文学编辑,发掘了现今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家的小说。业余时间里,他则喜欢到琉璃厂淘宝。但那时的古董店是国营的,只有持外汇券的人才能进入,并不欢迎像马未都这样的人。
马未都自嘲:“我年轻时瘦,瘦给人印象不如胖憨厚,加上遇事反应又快,估计别人看我象是心怀*胎。”
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怀有巨大的热情,并且坚持不懈。现今在拍卖业很有名的瀚海拍卖公司,当时还叫韵古斋,主营瓷器,并不常对个人开放,内柜专门为高级干部所设。
瓷器是马未都的至爱,“甭管是什么,我一见就迈不开步,两眼发直,旁若无人。”为了能接近自己喜爱的瓷器,马未都想到和营业员套近乎,韵古斋的营业员大都是女士,喜欢家长里短,他就找些话题与她们交谈,以博好感,其实全是为了贴近瓷器。他也因此结识了韵古斋的创始人秦公。
文人的好面子救了他,“所以我的收藏都是原始股”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与朋友们组建“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出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广受大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投入收藏愈发不可收拾。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收藏是靠着机遇,某种程度上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人们向往新生活,对旧物旧生活方式丝毫不感兴趣,这也得以让马未都积攒下了许多宝贝。
马未都
但更重要的是,他一直秉持着收藏界的文化传统。“过去的文化中,文人卖东西是个耻辱,我收藏头二十年一件东西没卖过,觉得卖东西换钱是文人之羞,正是这种好面子救了我,所以我的收藏都是原始股,等开窍时早已身价百倍。”
马未都在《背影》中自述早年经历:“我在文化系统里算不规矩的,东跑西颠,呼朋唤友,上九流下九流皆有朋友。”能与三教九流交往是一种能力,不仅意味着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还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而我们遇到的那些人,其实早已由内心注定。
从不同的藏家身上,马未都也看到不同的人生观,收藏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对于贵族子弟王世襄来说,收藏是玩;而对另一位收藏大佬王季迁来说,收藏是守。不同的性格最终造就了文物不同的命运。这也让他对收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写前辈大作家,写当过解放*的父亲
还为李咏和赵英俊写悼文
《背影》一书侧写了马未都的成长轨迹。从他的接生婆、林巧稚的高徒、全中国最权威的妇产科专家叶惠方;第一次发表小说受到作家刘绍棠的垂青,写信让马未都去找他聊天;年轻时到叶圣陶家玩乐,在叶圣陶的书架上认识了翻译家傅雷,看到了他的译著《高老头》,还不小心弄丢了这本傅雷题签给叶圣陶的签名书。
他在书中追忆了自己的父亲。马未都出生于*人家庭,父亲马丹林,一个胶东半岛盐碱地的农家子弟,十几岁参加革命,从指导员、教导员到*委,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大大小小多场战争。马未都写“父亲开朗,小时候我印象中的他永远是乐呵呵的,连战争的残酷都以轻松的口吻叙述,从不渲染。”
这样的人生态度影响着马未都的成长,也奠定了他一生的性格品质,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坚强与乐观,不管男女老少,都能打成一片。作为重要的亲人,马未都也特意将父亲一篇《镆铘岛人》放在开篇位置,就是为了纪念父亲的教导。扉页照片摄于马丹林解放战争行进途中,因为行*很累,就脱下鞋子休息。但照片上的青年不见疲累之态,却是松弛有度,个性使然。
马未都这样介绍新书的缘起:“年,我为我爹写了悼文,从那天起,我发现悼文是有人看的。跟我有交集的人(去世了),或多或少,哪怕只有一次交集,我就会为他写一篇,十几年来,积累到今天写了40多篇了,《背影》收录了25篇。明年会再出一本。我写过李咏,赵英俊……有的名人,你一看就知道是谁,有的人你不知道。”马未都说他要写够一百个人,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