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岁孩子沉迷手机别慌,是上瘾机制在发挥作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愈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31216/4308635.html

有读者反映说:

“家里小孩三岁了,总是喜欢玩手机,对什么玩具都不怎么感兴趣,也不出去玩。孩子爸还总是纵容他玩,完全不管。我管了了几次也治不住,该怎么办呢?”

其实读过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儿子也3岁了,还从来都没有玩过手机。如果大人在他面前不停的用手机,让他感无聊的话,他总是会对大人说:“xx,你不要看手机了,陪我玩吧”,或者“xx,你别看手机了,关机,看手机对眼睛不好”。

当然,他并不是天生就有这个意识,就会说这句话的。下面我就此事分享下我的看法。

第一,为什么现在的很多幼儿,都开始沉迷于玩手机?

1、智能机的普及,给孩子们生活环境带来的变化。

我是90后,小的时候家里别说手机了,就连有线电话都不是家家都有的。虽然我不记得我3岁时候的事,但是再大一点的时候(貌似上小学),每天傍晚都盼着、等着看《大风车》、再之后是《还珠格格》。现在的小孩们对手机的兴趣,跟我们那会对电视的兴趣是的。

2、家长平日的行为,触发了孩子对使用手机的兴趣。

孩子天生擅长观察和模仿,尤其是对自己亲近的人。若是孩子总能看到爸爸妈妈在那用看手机,很投入的样子,孩子一定会好奇,进而凑过去看的。而手机上色彩鲜艳的画面、甚至是视频,一定会强化孩子对手机更进一步的兴趣。

3、产品设计者“奖励机制”的运用,增加了孩子对用手机的粘性和忠诚度。

手机里面的内容丰富、有趣且多变,能持续不断的满足孩子旺盛的好奇心。而只要孩子一直使用,就能一直感受到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而这些感受会强化孩子对用手机的需求,增加孩子对使用手机的黏性和忠诚度,最终“上瘾”。

奖励机制,是生产者充分揣摩用户的动机意图和心理状态,以便用户能从对产品的使用上,获取激励以充实体验并更忠诚的使用产品,它主要满足用户的三个心理:归属感、自主性、能力胜任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手机的内容生产上。

4、家长的纵容。

无论孩子对手机多好奇,手机里内容产品的“奖励机制”设计的多么符合人性。最终,孩子能很轻易的拿到手机,才是这整件事的关键。而这,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缺乏底线的纵容。

从接触、到付诸实际行动、再到进一步的投入,其实整个行为流程刚好符合美国作家尼尔·埃亚尔、瑞安·胡佛在《上瘾》一书中提到的“上瘾机制”,上瘾机制对大人、小孩都起作用。此处我们的重点,放在分析具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上,对理论模型不做深入探究。

第二,放纵孩子总玩手机,有什么坏处?

0-6岁的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发展时期,2-6岁更是培养孩子习惯和个性的关键时期。但是手机给孩子的信息都是被动的、是不需要孩子思考和主动吸收的。

长期下来,孩子的大脑海马体会萎缩,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育,让孩子变的不那么聪明。与同龄小孩相比,语言发育、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理解力和共情力等都会显得明显落后。一旦形成行为习惯后,孩子不管做什么,眼里心里都会念着手机,若不能得到满足,很容易无所适从,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孩子的视力、肢体动作发展,还会让孩子变的容易暴躁,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5岁的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提倡家长们引导孩子回归游戏。

第三、面对孩子爱玩手机的习惯,家长应该怎么解决?

1、以身作则。

我儿子现在之所以能有开篇我描述出来的表现,最大的原因在于在我儿子出生之后,只要在儿子出现的地方,就绝对不会有使用电子屏幕的人。即便去邻居家串门,也会避开他们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

并且我从孩子很小时就一直给孩子讲:你的视力还没有发育好呢,不可以看电视、玩手机,对眼睛不好。孩子对这一观念的接纳非常的深入心底,加上从他开始有零碎记忆,有一点点理解力开始,他就没见过家里的谁,抱着手机玩的。

孩子不好奇,又坚信这件事不好。所以即便现在,我们已经经常在他面前用手机了,他也没多大欲望。顶多要求看看自己的照片、小视频,并不会要求大人把手机给他玩。

所以,我建议您,从现在开始,戒掉刷朋友圈的习惯,除了必要的接电话,一律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使用手机。若有一定要用手机的时候,请尽量避开孩子,躲到其它的房间里去。因为孩子天生擅长观察和模仿,这么做可以避免继续强化孩子对用手机的兴趣、及错误的行为认知。

2、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用心,不要一心两用。

归属感是每一个人天生都在寻找的。如果你陪伴孩子时,心思全在其它的事情上,让孩子感到不到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