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强势的母亲,缺席的父亲, [复制链接]

1#
作者

张可粒来源|男孩派(ID:boydj)上个月,一则新闻引起热议:南京一名高三男孩李某,上完课后回到家(临时租住的学区房)写作业,遭到母亲的严厉辱骂。李某盛怒之下,竟然拿起菜刀砍杀了母亲。而平日里,李某其实是一个乖巧、优秀的孩子。从重点初中考进重点高中,拿过全校第一名的成绩,甚至前两个月还在学校的表彰大会上分享了学习经验。让人不禁发问:这般优秀的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随着新闻曝光,更多的案件细节披露了出来,在层层剖析李某的生活背景后,我才窥见了这起悲剧背后的扎心真相:原来,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往往源于父母家庭角色的错位。强势的母爱是捆绑孩子的囚笼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何爱,却是为人父母最应该修炼的一门功课。在李某家,因为爸爸忙于工作,不与母子二人同住,陪孩子读书的重担落在了李妈妈一人身上。李某的同学表示:“认识李妈妈时候,她就已经辞了职,专门来陪儿子学习;李妈妈的性格会比较偏激和固执,她认为孩子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好好学习,所以对儿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正是因为强势、控制的母爱,不知不觉中把李某变成了一个“双面人”:在家长、老师面前,他是个懂事、得体的孩子。但是在同学面前,他有时不太容易控制住情绪,甚至他还曾带着一把菜刀去到同学家里。问其缘由竟然是跟妈妈发生争吵,妈妈就想用菜刀吓唬他,他匆忙拿走菜刀去同学家“避风头”。(截图来源:红星新闻)回溯过往,悲剧的种子早已埋下。李妈妈从来不顾儿子的真实诉求,总是用身为父母的权威和强势,逼迫儿子服从。而对于李某来说,家似乎不再是温暖、安全的代名词了,更像是由母亲亲手编造的“囚笼”,他企图挣扎,却发现越反抗越被捆绑得越紧。最后,李某因为母亲这畸形的爱而崩溃了,便将曾经威胁过自己的刀对准了母亲。一夜之间,李某就从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变成了弑母的凶手。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孩子因为母亲的强势控制,最终活成了“两面派”:一面乖巧懂事,成绩优异;一面苦苦挣扎,濒临崩溃。看过一部教育观察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13岁的男孩家进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孩子,不仅智力过人,连橄榄球、小提琴、钢琴等技能都十分卓越。(家进和妈妈)家进妈妈为家进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在重要事情上,她都会帮家进做决定。甚至连之前的比赛主题,都只能听从妈妈的意见,放弃喜欢的古罗马历史研究,选择妈妈看好的DNA方向。可在卓越的表象背后,家进就像一张被拉满的弩,充满了压力和焦虑。在节目中的一项成长测试中,家进的各项成长指标很优秀。但是家进的紧张度已经达到顶级,随时可能崩溃——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经常会通过咬指甲来缓解焦虑。归根到底,是妈妈希望儿子的一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实现。不管是参加比赛还是人生理想,孩子走的每一步都必须被妈妈牢牢掌控在手中。也正是这份压力巨大的爱,让孩子生命中有了无法承受之重。不出意外,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到最后都会变成了孩子命运里的苦果,渗透到孩子人生中的每一个角落。缺席的父爱造就了孩子一生的心理创伤在开头的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缺位,使得育儿的重担完完全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陪读的焦虑、孩子过大的高考学习压力、母亲无处宣泄的负面情绪、频发的母子冲突,种种纠缠一起,最终压垮了母亲和孩子,毁掉了一个家。这也凸显了现代家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母亲成为教育的绝对主体,父亲在孩子生命中严重隐形,甚至消失。而父亲的缺席,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危害:产生情感障碍,缺少理性力量,人际关系差,缺乏自信,生活没有目标,充满焦虑和孤独......知名演员张国立在儿子张默出生后,一直忙于拍戏,基本上缺席孩子的成长,只有孩子的妈妈罗秀春全心全意照顾儿子。小时候张默比较瘦小,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因为没有父亲的教诲与撑腰,所以张默总是自己一个人消化与别人的冲突,也因此变得越发的孤僻。父亲之所以被称之为父亲,不仅是因为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更重要的是父与子之间需要有内心的联结与情感共鸣。张默曾说过自己怨恨父亲,要是填表格写“父亲职业”一栏目,他都会写“工人”、“修鞋的”,要不然就是“下岗的”,故意惹父亲生气。长大后的张默更是以“叛逆、惹事”的态度来对抗父亲,他曾经在大学中暴打女友*被学校开除,后来还因吸*锒铛入狱。(图源网络:张默被捕)张国立曾经为了儿子铸下的错误向大众公开道歉。但迟来的父爱终究还是无法弥补孩子已经流逝的童年时光,只剩下无尽的悲伤和悔恨。至今还有太多的父亲不明白,“父亲的角色”是一种无可替代的存在,对于培养孩子长大成人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卫生部组织编写的《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中,提出“父亲功能”包括七个方面:

和孩子的母亲培养积极的关系;

花时间陪孩子;

养育孩子;

恰当地规训孩子;

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保护和供养;

成为孩子的模范。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榜样,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熟的大人,如何拥有勇于承担的品格和一切坚实的美好品质。而母亲能够给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用关爱、柔软、细致去丰富孩子的心灵,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所以说,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母亲的自然和感性,更少不了父亲的社会和理性。最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多陪伴,母亲少焦虑曾经有一句话,在朋友圈广为流传:上帝给了你一个缺席的父亲,就会赠送给你一个焦虑的母亲,最终就会养育出一个失控的孩子。父亲和母亲的职能与特质完全不一样,唯有父爱不缺席,母爱不泛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才没有羁绊。父亲和母亲的职能与特质完全不一样,但都是同样重要的。母亲给予孩子情感需求与温柔,父亲教会孩子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力量格局,两者缺一不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家庭教育理念就十分值得我们借鉴。12岁时,步入青春期的叛逆小孩比尔·盖茨总是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对母亲的一切要求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母子冲突频发。而老比尔一直充当着儿子和妻子之间的矛盾调解员,给予孩子很多正面影响,才避免了孩子走向歧途。今年9月,比尔·盖茨的父亲逝世,他在博客上悼念:“父亲是真正的比尔·盖茨,他是我想成为的一切。”作为丈夫和男性,他十分尊重妻子的付出,认可妻子身为母亲的贡献,时时关怀妻子;作为父亲,他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去探索未知,在理所能力的范围里给予孩子陪伴,比如每周日同一时间的大餐等。其实,家庭教育的真谛便是如此,再多的亲子焦虑与育儿任务,有了爸爸的支持和参与,就能赶走妈妈的焦虑与负面情绪。而不是爸爸一直缺位,让妈妈独自深陷育儿焦虑里,不得已把所有的负能量一股脑地传递给孩子,致使孩子一直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人父母应该谨记,想要培养幸福的优秀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安慰,而是心灵上的满足。母爱是家的港湾,给予孩子温柔与安全感;父爱则是家门口那条通往世界的路,指向光明与未来,而孩子人生的多种答案就藏在这父母之爱当中。我们栽种草木,让它长成自己的样子,我们培育孩子,让他拥有自己的才华。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但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能鼓舞着孩子一直勇往直前。俗话说,教育的本质,亦是为人父母的自我修行。当父亲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母亲给予孩子有界限的关爱,那么孩子的成长便没有遗憾与羁绊。父母各司其职,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陪伴,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本文来源于男孩派(ID:boydj),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万精英家长都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