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的三个层级在读书笔记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1#
北京一般的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214/4536621.html

以下是伍尔福克学习的三个层次的一部分:

“国际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安妮塔·伍尔福克(AnitaWoolfolk)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中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中找到了答案。伍尔福克认为,完整的知识分为以下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陈述性知识。这是一种显性的知识,就是可以从书本、课程、互联网中学习到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予以复述,是可以讲述出来的。第二个层次是操作性知识。这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是一种唯有经过练习或实践才能掌握的知识......是一种技能,是对陈述性知识刻意练习、刻意实践的结果。第三个层次是自我调节知识。自我调节知识本质上是一种条件性知识,就是知道在什么情境下用哪些陈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实践的智慧。”—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

陈述性知识可以认为是信息,不是知识。它可以存在于书中,互联网里,甚至脑袋里。如果通过硬性记忆法记住的内容,即使它在海马体里,这也只能算是信息,不是知识。

但这并非说记录在脑海中无用。这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中的第一步,再通过后续的一系列操作,可以将信息变成知识,甚至能让人灵活运用。

01读书的第一阶段,笔记是记录

就读书而言,摘抄、金句、复述书中的观点、案例都属于陈述性知识。同样制作思维导图梳理书的逻辑也属于陈述性知识。

很多读书法,如格格老师的快速阅读法,也就是只看章节、目录、大小标题,半小时看完一本书。还有《高分读书法》中的装帧阅读法,即只看封面、副标题、腰封等,了解书的大体内容。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在用最快的速度了解本书的主要和关键内容。

这一阶段只是获得了陈述性知识,所以必须尽可能地压缩其所需的时间。这也是“快读慢想”的原理。

所谓主动阅读,就是当我们了解了书的内容后,按照自己的喜好筛选进一步阅读的内容。

02读书的第二阶段,笔记为了内化

操作性知识是内化的过程。

人们把陈述性知识结合自己知道的,或亲身经历进行分析后,内化到脑中的知识。“结合书里面的知识点,用自己或自己观察到的案例去印证作者的观点,开始进行内化,这个阶段输出的文字开始有可读性。”引自-12-13关于“书评的六种段位”的一点想法第三阶段。这个内化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足够的重复频率,以防止忘记。操作性知识也有掌握程度深浅的区分。

比如,我知道了“躯体标记理论”,明白了刺激与感受的关联。我发现当我看到孩子用手机,我就会很恐惧,认为孩子在玩。我把“孩子用手机”跟“恐惧”联系在一起。我明白了:我可以通过改变刺激和感受的关联,来改变我对孩子看手机的态度。比如,我可以把“孩子看手机”跟“好奇”联系在一起。

再比如人们看完理财类书籍,得知一个陈述性知识:理财,首先要对自己的收入、支出等财务状况非常清晰。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每月的开销都去了哪里不清晰,那么结局就是年底时能存多少钱,只能随缘了。那么操作性知识就是真的对自己的财务进行梳理,那么梳理到什么程度呢?是一个月内的、半年内的,还是一年内的?如何分类?是一些奢侈品的消费,是否要放入生活必需品项目中呢?这些更加具体的内容,就属于操作性知识。

还有一种操作性知识是需要练习才能掌握的,比如英语θ的发音。单独发θ的音很容易,但是读好一个词或一句话,不仅需要控制口腔发音位置、舌位,以及气流强弱、长短,还要舌头和口腔能够灵活的走位。再比如跑步。几乎每个人都会跑步,但是跑步姿势、发力方式、呼吸的配合都需要深入地研究。真正会跑步的人是需要深度练习的,像苏炳添。苏炳添不仅会跑步,而且现在每天还在练习跑步,还专门把对跑步的研究写成了博士论文。

操作性知识的触发点在于陈述性知识。比如学生学习某一章节时,学到了一个数学定律,课后习题都是需要用这个定律解题的,但是一般这个章节学完,有些学生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用哪个定律解决问题了。在这个章节时,学生知道用这个定理;离开了章节,学生就不知道该用哪个章节了。章节就是触发点。

再比如我在训练时,教练教了一个动作,我按照教练的指导,我可以准确地完成一组动作。但我需要刻意地回忆要领,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核心收紧是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的,所以教练在教新动作时,就不需要刻意提醒核心收紧。如果教练不提醒收紧核心,我常常会忘记收紧核心。教练的指导就是我的触发点,没有了提醒,如(核心收紧),我就做不到了。

离开了陈述性知识的触发,操作性知识就很难被回忆起来。在外语学习中,对词汇有这样的分类: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老师上课讲了一个新的单词,学生记住了这个单词,也会用单词造句,在阅读中遇到这个单词也明白什么意思,但是学生平时讲外语或写外语文章时却想不到用这个词汇。这样的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消极词汇。积极词汇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刻意思考就能用到的词汇,就是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就属于操作性知识,而积极词汇属于自由调节知识。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所述的永久笔记,索引卡、读书笔记、以及第三阶段书评都属于操作性知识。我们能理解书中的内容,并能够用它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需要理智脑中时刻保持对操作性知识的觉知。

通常一旦情绪脑占据上风,操作性知识就很难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人在着急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些弱智的错误。

操作性知识阶段的读书笔记,要更偏重于自我经历的联想、自我感受以及扩展关联。把书中知识与自我体验的结合,更容易记忆和消耗知识,也就是内化的过程。

03读书的第三阶段,笔记为了洞见

自我调节的知识,这个翻译让人很迷惑。实际上这个程度的知识就是能够灵活运用。就像三国演义里几乎所有角色都会领兵打仗,但只有诸葛亮自我调节知识运用得最好。

自我调节知识不需要陈述性知识的触发。无论在任何境况下,自我调节知识都能够被调动出来,也就是知道where、why、when。自我调节知识更像是被印刻在了本能脑中,即使理智脑没有在线,也能发挥出来。

比如吵架。吵架的时候情绪激动,理智脑下线,人们说出来的词汇基本都是积极词汇。看好莱坞大片时,那些英雄们在危难的时候总能想出机智的办法。当然这也是英雄的厉害之处,他们把本领练到了本能里。我总是深度怀疑到底有多少人能在危机时刻总能处理得当。所以危机处理预案还是很有必要的,平时多练习一下危机处理,危机真正来临,人们才不会手忙脚乱。

再比如,好的足球运动员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临门一脚的时候,根本不用思考,就依靠本能射门的人。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因为他们把射门的所有动作要领,对现场情况的判断,已经练习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

自我调节的知识需要更多更加全面的练习。

《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索引卡,还属于操作性知识,但是“洞见”就是自我调节知识的成果了。《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索引卡本质上增加了操作性知识被提取的可能性。《卡片笔记写作法》中记录了两种衡量记忆的方法: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参见:两种衡量记忆的方法: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索引卡把陈述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关联起来,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些知识在脑中发酵,形成更多的想法、思考,甚至是洞见。

知识在脑中发酵的过程就是把知识从操作性知识变成自我调节知识的过程。自我调节过程不是一经达到就会永远保持,而是随着时间、精力变化而变化,可能会退回到操作性知识。

我朋友让我给他推荐几本可以帮助他提高思维能力的书。刚听到他的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想提高哪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当他没有明确回答我他希望在哪个方面提高。我推荐了个人成长、心理学和理财方面的几本书。

晚上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金句:“问题拆分的越小,越容易找到答案。”到第二天时,我又想到这个问题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思维过程。

我之所以没有能够当时就能回答出准确的答案,就是我在这个领域的知识达不到自由调用的程度。但是当我经过这样的被问、思考、反馈的过程的训练后,我现在的自由调用的能力提高了一些。于是我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时常拿出来看看,那么不久的将来,我的自由调用能力会更高一些。

用产品经理或者营销大牛的思路写出的书评,就是在书的领域和营销领域中,把自由调用知识,放到书评中展现的过程。写作方面的牛人看一本书,就会辨别出作者在写作方面如何调动读者的兴趣。销售高手,能从书中找出适合营销的点。这就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在灵活掌握了领域内自由调用知识后,输出的产品。

笔记是读书的副产品。

第一遍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搞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那么可以记一下笔记,摘抄、脑图。

第二遍,以及之后再读书,是为了内化书上的知识。比如用一句话总结书中的内容。所以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尽量外延。可以输出书评啦!

要想达到读书的第三阶段,恐怕读一两本书是不够的。一个领域,至少主题阅读得做上几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达到一定程度,并且还要努力将知识内化到自由调用的程度,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