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旗袍那些事不同时期的旗袍都长啥样一起来看 [复制链接]

1#

旗袍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服装之一,非常适合妇女穿着。旗袍的造型与妇女的体态相糅合,线条简练,优美大方。

对于妇女来讲,四季相宜,老少适穿,雅俗共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穿着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旗袍可长可短。可以做成单旗袍、夹旗袍;也可以做成衬绒旗袍、丝棉旗袍。

旗袍用料节省,做工简单,随着选料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风格。

日常穿的旗袍可选用素色的花布制作,穿着既朴素又大方。如果选用小花素格细条的丝绸制作,可表现出温和、稳重的风格。如果选用织锦类制作,可作为是迎宾晚宴的礼服,能表现出华贵的风格。选用深色的羊绒和丝绒制作旗袍,不仅能体现出庄重、雅致的风格,还能显示出妇女身材的丰满,在迎宾或参加晚会时更能增加美感。

旗袍的起源

旗袍最早是清代满族人的一种服装。年,皇太极改女真为满州。满州旗人在半耕半牧及频繁征战中,逐步形成了这种宽腰身、直筒式的旗袍。当时、旗人男女老少都穿旗袍。男袍叫长袍,女袍叫大衫。在当时,一般旗人穿旗袍不能过脚,在两种情况下旗袍能过脚,一是出嫁时,二是穿的人身份是宫廷里的嫔妃。

慈禧太后

旗袍可左右开襟。王公贵族的旗袍前后左右四面开襟,胸、背还缀有显示品位等级的“补子”。补子上绣有纹饰,古称黼黻[fǔfú]。亲郡王缀圆形,一般官缀方形;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文一品至九品为:仙鹤、锦鸡、孔雀、白鹇、鹭鸶、鸂鶒、鹌鹑、练鸟;武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子、豹、虎、熊、彪、犀、牛、海马。当时的旗袍没有领,领口镶边,用围在边的假领代替,称为国领;或以白布代替国领,穿上旗袍后能显出和领子一样的效果。

补子

年(顺治元年)清世祖八关迁都北京,逐步统一了全国,旗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大约经过近百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长马甲,代替了明代的长裙。后来又将短袄与长马甲合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旗袍款式。

旗袍发展史

旗袍

旗袍是仿满清旗女的服装。最初的旗袍,衣长距离脚面5厘米左右,偏大襟,下摆12~17寸,没有开衩,领高1~1.2寸,袖子长齐手腕。官府旗袍为青红色,服侍内务旗袍为黑色。

短袄长裙

辛亥革命后,清皇朝被推翻,建立了中华民国。随着*治改革,服装的款式也在更新和变化。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形成了中国的民族服装——旗袍。在这之前,中国妇女大都两截穿衣,上穿短袄,下穿长裙。

长马甲

旗袍形成最初,先是以长马甲的形式出现的,用长马甲来代替长裙。后来将短袄和长马甲合并一起,慢慢改变成流行至今的旗袍。

不同时期,旗袍的款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01二十年代的旗袍

二十年代初,随着北伐革命风云席卷全国,中国妇女的旗袍也进入了新阶段。这时的旗袍长度适中,腰身宽松,下摆较大,带有小开衩,袖口大,保持着旧式短袄宽大的特点。此款式活动方便,便于行走。

02三十年代初期旗袍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我国妇女的旗袍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受西方盛行短裙的影响,旗袍的细节处也有了变化,长度改短至膝盖处,袖口缩小,腰身变瘦,更贴合躯体,更能显示曲线美。

03三十年代中期旗袍

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的长度加长,盖住了鞋,旗袍两侧的开衩特别高。当时旗袍的特点是,腰身十分瘦,紧贴身体,显示出了妇女全身的曲线美。

04四十年代的旗袍

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我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期间,后国内战争又随之爆发。因当时旗袍太长,行走不便,旗袍长度又缩短了,袖子长度也变短了。夏天的旗袍袖子长度在肩下2、3寸,甚至无袖。

05五十年代的旗袍

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旗袍做得很贴体,春秋都是长袖、小袖口,袖口上有开衩、钉按扣。旗袍的长度也适中,还套穿各种款式的背心。冬季还穿棉和毛皮旗袍。夏季的旗袍是短袖或无袖的,多用薄料或丝绸料做成。

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妇女用上衣和长裤代替了旗袍。到六十年代,穿旗袍的妇女就很少了。

旗袍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的影响

旗袍,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很高的评价,许多国外妇女除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外,对龙凤图案的旗袍更是爱不释手。

旗袍对服装款式的创新颇有影响,在许多国家举行的服装表演会上,很多新造型都是从旗袍造型中得到启发。例如,紧腰的直身裙、高领式连衫裙等。因此,旗袍对国外服装的影响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流行旗袍剪裁》

*版权声明:本文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素材,经收集整理发布,仅供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