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还从美国那里获得不少武器装备,海马斯火箭炮就是乌克兰从美国那获得的先进武器。这种武器射程远且火力猛,堪称是战场利器,但到了乌克兰战场上,却成为了“放火”一流却“拆迁”不行的武器,难道它不灵光了?
海马斯火箭炮优势
海马斯火箭炮就是M自行火箭炮,是美国在九十年代末期研发的轮式多管火箭炮发射系统,意在替代履带式的。轮式火箭炮发射系统的机动更强,移动速度更快,能快速部署到各个战备区域,具有全天候作战优势。而且海马斯火箭炮火力威猛,能携带多种不同的弹药。
它可以携带一枚MGM-陆*战术导弹,这种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00公里,覆盖范围广泛。它还可以发射6枚GMLRS制导型火箭弹,有效打击射程范围70公里内的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搭载其他火箭炮系统的多种火箭弹和导弹。因此,海马斯火箭炮火力强,弹药兼容性又高。
而且该火箭炮系统的重量很轻,是M多管火箭系统总重的一半,可直接用运输机进行空运。另外该火箭炮发射系统的操作方式也很灵活,装填一枚炮弹不需要超过八分钟,后续的维护和检修也方便得多。在作战场上,以其超强的机动能力,它能支援前沿部队,提供火力支持。
由于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有较高的机动性和通用性,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就援助了大量该武器给乌克兰*队使用。当乌克兰在赫尔松州向俄罗斯*队发动反攻时,就利用海马斯火箭炮向俄罗斯*队的铁路、渡河桥梁以及弹药库等目标发射了炮弹,并摧毁了俄罗斯*队多个弹药储备库。
战场上不灵光的表现
海马斯火箭炮在乌克兰战场上虽然表现出了一流的“放火能力”,致使俄罗斯*队大片高价值目标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它的“拆迁能力”,也就是彻底摧毁能力有些薄弱。为了切断俄罗斯*队的后勤补给路线,乌克兰*队曾两次用海马斯火箭炮向第聂伯河上的安东诺夫斯基大桥发出袭击。
砸向大桥的GMLRS制导型火箭弹将桥面一侧同一区域打出了几个大洞,有不少洞口能清晰看见混凝土中弯曲的钢架,而且这些洞口都在直径20米范围内,可见其命中精确度较高。可这些大洞并未让垮塌,依旧矗立在第聂伯河上,于是有人便人为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灵光。
战争初期,俄罗斯*队就迅速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北的赫尔松,而则是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赫尔松重要的交通枢纽,俄罗斯*队需要通过这座大桥为赫尔松地区的*队运送补给物资。乌克兰*队要想反攻占领赫尔松的俄罗斯*队,就得先炸毁这条大桥,让俄罗斯*队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于是,乌克兰*队搬来美国援助的海马斯火箭炮向大桥发射了8枚火箭弹,在桥上炸出了大洞。但在大桥受到几枚火箭弹袭击后,仍然可以看见桥上有汽车和货车通过。大桥都被炸成几个大洞了,竟然还有车辆能够安全通过,一时间不知道究竟是该夸赞桥的质量好,还是海马斯火箭炮的摧毁能力太弱。
但乌克兰方面的专家指出,虽然这些大洞不会影响民用交通的使用,但俄罗斯的重型装甲车只要上桥,这座桥几乎肯定会垮塌。如此一来,待位于赫尔松的俄罗斯*队无法接收物资补给而战力变弱时,乌克兰*队便可发起反攻,促使赫尔松地区的俄罗斯*队放下武器投降。
虽然海马斯火箭炮没有将大桥彻底摧毁,拆迁能力在外界看来较弱,其实乌克兰*方想要遏制俄罗斯*队运输后勤补给物资的目的已经达到。从表面上看,这些大洞对桥梁没有丝毫影响,但支撑桥梁稳固的结构在被火箭弹袭击时就发生了改变,承重能力大大减弱。
最初看到普通汽车还能通过,那是因为这些都是轻型车辆,未能对大桥形成倒塌的威胁。如果继续任由车辆在上面通行,这座被轰炸的大桥必然会在某个瞬间轰然倒下,*队的重型装甲车吨位大,俄罗斯*队也不敢冒险从桥面上通过。因此,就这样来判断海马斯火箭炮不灵光就有些太片面了。
乌克兰*队只发射了几枚火箭弹就将大桥砸出了几个大洞,若再次向同一区域投入几枚火箭弹,这座大桥不可避免地会从中间断裂。然而,乌克兰*队却没有立即投入更多的火箭弹将大桥全面摧毁,可能也是考虑到其目的并不是要彻底将大桥“拆迁”,而是要让他失去俄罗斯*队重型装甲车的通行能力。
俄罗斯*队的反应
海马斯火箭炮系统被乌克兰运用到战场上,多次为其打击俄罗斯*队高价值目标,仅凭几枚火箭弹没有炸毁大桥而质疑它的摧毁能力不灵光太过表面。在严重受损不久后,这座桥没过多久就被关闭通行了,俄罗斯*队也不没有再使用这座危桥运输物资。
最终,俄罗斯不得不选择利用渡轮来进行物资补给,乌克兰*队袭击大桥的目的几乎是实现了一半。乌克兰*队能不能在后面对驻扎在赫尔松的俄罗斯*队形成压制,就要看俄罗斯*队是否能找到更多不会被切断的补给路线了,但这座大桥是第聂伯河上的中心枢纽,俄罗斯*队没有这座大桥,物资补给相对缓慢很多。
总的来看,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表现还是极为灵光的,彻底摧毁能力虽不足,但能对诸多重大价值目标形成威慑,其精确打击度也可圈可点。如果真的彻底将大桥摧毁,后面也意味着要花重金进行重建,乌克兰或许并不想造成这样的局面。